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
长安东汉墓:千古奇珍 江南罕有


      海宁历史悠久,自新石器时期以来,有很多的文物古迹。其中内涵最丰富故事最精彩的,当首推位于长安镇的东汉画像石墓,即“古三女堆”。
  一、“三女堆”的由来
  这座古墓的位置,在今长安镇海宁中学校园内,原在始建于唐代长兴四年(933年)的觉王寺后(该寺初名“正觉”,其后方作“觉皇”,亦作“觉王”)。在北宋元丰九年(1086年,亦即元祐元年)释倠肃所作的《觉王结大界碑记》中就谈到:“……长安为盐官所属镇,寺在镇之西。一径直北数百步,有‘三女墩’”。后因避宋光宗赵惇(1190-1194年)讳,才改“墩”为“堆”(这也和全国著名的古墓“马王堆”原名“马王墩”的道理一样)。而在南宋《咸淳临安志》中,也同样说道:“(觉皇寺)寺后有‘三女堆’”。可见这座古墓的来历清楚,并且早已闻名。明代成化年间(1474年)的杭州《成化府志》即认为:此墓的主人是三国吴时孙权之女。
  清代海宁著名学者、藏书家吴骞(1733-1813年)在他写的《蠡塘杂咏》诗注中曾谈到:“长安觉王寺后有‘三女堆’,旧志相传为吴大帝第三女,盖公主鲁育也。按公主以不附废孙和之谋,为孙峻所杀。初葬石子冈,孙皓时改葬此。”说明这里已不是公主初葬之地。
  孙皓为孙和之子,他在继孙亮、孙休之后即位,将其同情父亲、并因此而被杀害的姑母鲁育(小虎)之墓改葬于盐官(今海宁市长安镇),是完全合情合理的。时间为孙皓元兴、甘露(264-265)年间,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。
  (按:石子冈在三国吴时的都城南京,一名长陵,即今南京市南、雨花台附近。)
  其实,早在晋代,著名小说家、邑人干宝(304-371年,或作336-351年)在他所著的《搜神记》卷二中,就有一篇历史故事题名《石子冈》的,专谈此事:“吴孙峻杀朱主,埋于石子冈。归命即位(按:指孙皓),将欲改葬之”,因这一带坟墓很多,不易辨认,幸亏有公主死时在旁的宫人,还记得她入殓时穿的衣服,结果“开棺视之,衣服如之”,才没有搞错。
  这段文字,应该说是最早的有关“三女堆”改葬于此的记载。
  二、“小虎”之死与孙峻其人
  孙权有三个女儿,除中女早卒之外,长女鲁班,字大虎,三女鲁育,字小虎,都是步夫人所生。此墓所葬,当为孙权的小女鲁育(小虎)。
  有关墓主和孙权这两个女儿的问题,明、清两代海宁的学者谈迁、吴骞、周广业等,都曾发表过自己的意见。其实,在《三国志•吴书•吴主权步夫人传》中,已经说得很清楚:“(夫人)以美丽得幸于权,宠冠后庭。生二女,长曰鲁班,字大虎,前配周瑜子循,后配全琮;少曰鲁育,字小虎,前配朱据,后配刘纂。”在有关这几人的传记中(除刘纂无传之外),这两个公主的婚配,也都有谈到。如在《周瑜传》中,即谈到:“男循,尚公主(大虎)。拜骑都尉,有瑜风。早卒。”而在《全琮传》中,则称:“黄龙元年,迁卫将军左护军,徐州牧,尚公主(大虎再嫁)”。另据《朱据传》记载,称“黄龙元年(229年),权迁都建业,徵据
  模制的“天”字墓砖
  尚公主(小虎),拜左将军,封云阳侯。”后被人中伤赐死。(按:尚,原指婚姻配合,后专指娶公主。)这已是小虎在她姐姐(孙权中女)死后,奉父命改嫁,而且是嫁给原来是她姐夫的刘纂作继室了。
  因此,此“三女堆”可以肯定为鲁育(小虎)之墓。
  孙峻为孙坚之弟。因为他“少便弓马,精果胆决”,在战场上有一手,所以在孙权末年,做到武卫都尉,为侍中。孙权临死前,还遗命他和诸葛恪两人辅政。本来,在赤乌五年(公元242年),孙和十九岁时,已被立为太子,因孙权受人挑拨中伤,七年后杀了鲁王孙霸,又把孙和废掉,同时,改立孙亮为太子。
  太元二年(252年),正月,孙权又立故太子孙和为南阳王,居住长沙。不幸当年四月间孙权即去世。由于孙峻怀疑诸葛恪可能会迎孙和为帝,就下毒手,设计把诸葛恪杀害,又 “遣使者赐(孙)和死”。这样他就大权独揽,成为丞相兼大将军,朝廷大权和军事上、文武两手一把抓。由于鲁育(小虎),不附废孙和的主张,被狠毒的孙峻杀害。同时因此被杀害的还有好几千人。
  孙峻一向没有好名声。《三国志•吴书》说他:“峻素无重名,骄矜险害,多所刑杀,百姓嚣然。又奸后宫人,与公主鲁班(大虎)私通”。足见此人品质的恶劣。可是,也正因为他杀了不少对他不满的人,作恶过多,自己也担惊受怕、精神紧张,不久就得病而死。死时才38岁。


  三、打开墓室现真相
  “三女堆”从南京迁葬到这里以后,一千三百多年间,一直相安无事。但民间对此古墓总是有着不少传说和猜想的,光是看它的外表——封土堆的高大,也可知绝非一般大户人家所可比拟。随着时移世变,最后,碰到天灾,厄运终于降临到它的头上。
  明代万历十五年(1581年),“海宁大旱”;
  万历十六年(1582年),“海宁旱,海盐旱……江南大旱,浙江大旱”;
  万历十七年(1583年),“嘉兴大旱,民食木皮,海宁、嘉善旱,杭州大旱,石门大旱,浙江大旱,太湖涸……”
  据各种典籍记载,这三年中,海宁不仅因旱灾带来大饥荒,弄到要吃树皮草根,到万历十七年更是可怕,同时发生了“潮溢”,海水暴涨成灾。结果是“大饥疫,浮胔蔽水”。饥荒加上潮灾,又是疫病流行,弄得死人的尸体也布满了水面。迫使有的灾民不得不绝境求生,铤而走险。“三女堆”古墓的被盗掘,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。
  又过了三百九十年。1973年春天,墓址所在的海宁中学,因为扩展操场,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古墓,当即由嘉兴地区文管会、海宁县博物馆与有关文物干部进行发掘清理。尽管陪葬器物巳所剩不多,有的甚至只剩碎片,但经过整理修复后,仍有不少器物可以辨认。如陶器,就包括灰陶案、缽、奁、樽、盆、勺等二十余件,其中耳杯即有十三件。这些器物均为通体磨光后涂以朱红。又复原泥质灰陶模制男跪拜俑、女抚琴俑各一。此外还有残舞俑两个,残抚琴俑一个。俑体表面光洁,脸部表情刻画细腻生动。瓷器有双系罐、四系罐各一件。还有石猪两件,五铢钱完整者三十三枚,内“剪边五铢”一枚。从出土器物看来,此墓为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风格,与历史记载、孙权三女的身份及墓葬时间相符合。
  整个墓室为东汉晚期砖石混用券顶墓墓葬,其中墓门,前、后两室,连同前室两耳室,门楣、门柱,共有画像石六十三方,一共刻有五十一幅画像(一说为六十一块、五十五幅),总面积多达二十二平方米。而用以砌造墓道与券顶所用的长方形、刀形、楔形巨大砖块,也分别模制有钱纹、卷云纹图案与文字装饰。这样精美的汉代画像石墓,不仅使看到的人大开眼界,深为惊异,在江南也可谓极其珍稀。谁能想到:这一已逾千年的地下宝库一经打开,竟会出现这么多完好无损的古代艺术珍品,立即引人刮目相看。
  四、丰富精美的画像石刻
  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祠堂、墓室等处的石刻装饰画,始于西汉,盛于东汉,是我国历史上一项珍罕的艺术遗产。原来只是在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四川等地才有,而这次在长江以南的海宁,不仅是首次发现,在附近其他地区也极少,并且完好无损,可以说是格外珍贵。
  这座墓中遗存的画像石刻,内容丰富多样,刻画表现极为精彩。除了卷云纹等装饰图案以外,还有朱雀、玄武、青龙、白虎、嘉禾、瑞草、天鹿、奔马等表现吉庆的题材;又有车马出行、舞乐百戏、庖厨宴钦、楼台亭馆等反映古代封建贵族现实生活的题材;还有“汉高祖斩蛇”、“荆轲刺秦王”、“老莱子娱亲”等历史故事和其他神话、传说的题材。表现形式主要为阳刻块面加阴刻线条。画面、构图灵动多变,造型、线条质朴生动,人物形象和衣饰流畅优美。
 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,在石室内部门楣上方,还雕刻有五辆不同形制的马车:辎车(有帷盖,可载物,又可作卧车)、棚车(有望楼的战车)、轺车(使者所乘、一马驾的车)、斧车(载兵器、用作保护的车)、軿车(四面用毛毡一类的料子作屏蔽的坐车)。《中国美术辞典》称它为《海宁马厩图》,也即车队。而这样完整的《马厩图》,在过去的画像石刻和墓葬发掘中是少见的。
  这一古墓发现后,北京《文物》杂志1983年第5期曾有嘉兴市文管会与海宁县博物馆撰写(潘六坤执笔)的《浙江海宁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》发表。1987年,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美术辞典》一书中,撰写并收录了《海宁画像》、《海宁舞乐百戏》、《海宁马厩图》等三个条目。2009年4月,浙江大学出版社更出版了由黄雅峰教授著述、杭州师范大学汉画艺术研究所和海宁市博物馆组编的《海宁汉画像石墓》一书,通过大量珍贵的文字资料与图像信息,对该墓作了一次全面的介绍和系统深入研究。这对充分显示与弘扬海宁汉画像石墓本身所独具的重要地位和价值,有着重大的意义。

TOP

  五、为什么选择葬在这里
  这是一个不少人都感到奇怪的问题:为什么孙权女儿的墓会选择葬在这里。
  事实上,海宁不但是一个文明古邑,历史悠久,也很早就成为战略要地。周敬王(公元前519-公元前477年)时,越王勾践筑石塘,吴王夫差筑管城,都在这一带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上下。周敬王时又开凿了崇长港,古称越水道,又名漕运河、长安运河。秦始皇时,硖石(时称夹谷)为长水县治所在。不久改为由拳县,海宁属由拳县境。秦始皇还到过硖石,不仅史籍有载,东山曾有秦皇磨剑石的古迹,MZD就知道“秦始皇也到过你们硖石”(与浙江歌舞团海宁籍演员叶彩华的谈话中提到)。
  汉献帝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。一说建安七、八年间)三国孙吴时,更以陆逊“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”。这事不仅在《三国志•吴志•陆逊传》中有明确记载,《陆氏祠堂像赞》也称:“海昌,盐官县也”。在宋代祝穆所著的《方舆胜览》一书中,就称:“陆逊为孙权海昌令,即今盐官。”按汉制,万户以下称“长”,万户以上称“令”。海盐置治较海昌(海宁)为早,但当时尚称“长”,而海昌已经称“令”,足见当时这里人口的众多和农垦事业的发达,已经成为孙吴时代重视的地区之一。至于后来长安的发达,例如唐代以后为江南运河的运道所经,元代马可•波罗经过这里时,曾称之为“长安城甚大而富庶”等等,自然更不在话下了。
  三国吴时,这里附近不仅有众多的一般的古墓葬,也有吴王王族的坟,且不止一座。据《海宁州志稿》载:吴大帝孙权之妃翟氏之墓,俗称“翟墩”,又名“石墩”,就在本地。旧称:“高二丈,周二百四十步,在(海宁)县西北二十五里孙家桥东北里许”。据纂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《海宁县地名志》记载,当时尚“现存高约五米,周六十四米”,可见最初规模不小。还有“鲁王坟”,据《长安镇志》载:“位于长安老盐仓荆墟庙北侧。相传吴大帝子鲁王霸与太子孙和不睦,赐死后葬此,遗址尚在。现存高约两公尺,占地近亩”。《海宁州志稿•茔墓》引康熙《海宁县志》,还载有“陆司空女墓”。据云:“在司空庙右。相传陆逊官海昌时,女卒葬此”。
  从以上一系列三国吴时的遗迹看来,就可知道,孙皓时将孙权三女鲁育(小虎)之墓自南京石子冈迁葬于此,决不是出于偶然或无因的。
  六、几个确切有力的证据
  有些人虽然肯定这是一座古墓,但对墓主人究竟是否孙权三女鲁育(小虎),总觉得还带有几分怀疑。这里,笔者根据多方面的情况,准备解开这个迷团:
  1.首先一条,也是最主要的,这座墓葬的名称,墓主人是谁,建墓时间、地点,先后来历,经过劫难等,不少典籍都有具体、确切、明明白白的记载,不会与其他古墓混淆;
  2.从这墓的建造规制、时代特色、遗存的陪葬品等多方面来判断,决不是一般富户大族所能望其项背。尽管大部分珍贵的殉葬品已被盗墓者劫去,墓中也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姓名(按当时制度,墓志铭还没有放在墓内),但从画像和陪葬品的内容丰富和质量之高看来,已经是非比寻常;
  3.孙吴时葬在这附近地区的,据地方志记载,还有孙权的爱妃翟氏之墓,孙权之子鲁王霸墓,以及曾为当时海昌令(当地最高行政长官)的陆逊女儿之墓。足见孙权三女之墓从最初的南京石子冈迁葬于此,不是孤立的和没有先例的;
  4.这座墓葬用的大量特大墓砖两端,还有模制的阳文、隶书“天”字。我国古代,皇帝称为“受命于天”的“天子”,除皇室外,“天”字绝非一般人所可随意乱用;
  5.此墓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壁门柱,雕刻有八幅龟座蟠龙石柱画像。在汉代,黄龙是朝廷的标志,龙的形象不是寻常墓葬所能轻易使用的;
  6.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,在墓门里面、门楣上方画像石刻所表现的、五种不同形制的车辆,组成一列完整的车队:辎车、棚车、斧车、轺车、軿车,其规模不仅少见,而且其中的赤罽軿车(一说名绀罽軿车),即四面用毛料遮蔽起来的车子,只有公主这样的女性贵人才能乘坐。这恰好和墓主鲁育(小虎)的身份和性别完全符合。
  通过以上介绍,对这座墓的有关情况,读者当了然于胸。
  长安东汉画像石墓,不仅有第一手的考古历史价值,也是一座经历千年风霜与兵火而历劫犹存、深藏地下的艺术宝库。它的发现,揭开了人们长期以来埋在心底的不解之谜,也必将吸引更多的考古工作者,以及热爱我国古代艺术的人们,还有广大喜欢探奇寻胜的游客,来到这里,去了解它、欣赏它和进一步研究它,为它的神奇精彩而惊叹。

TOP

返回列表